評審評語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 一個灰調幽暗的空間裡,散落在不同角落與牆面的影像、畫面或文字,它將觀者緩緩引入了如意識流般斷片日記的某個文本情境之中。在作品入口的牆面上,一小段引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 Gibran, 1883 – 1931)的代表著作《先知》(The Prophet, 1923)當中的「論自由」(On Freedom),書中藉由主人翁先知阿穆斯塔法之口,闡述人生哲理,包括愛、自由、孩童、時間、善惡等26個主題。透過紀伯倫的詩句,破題了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所處的自我束縛、強大壓抑與蒙蔽。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或許從未真正獲得過,更甚者,人們口口聲聲追求的自由,一旦它變成了目的,就可能翻轉為另一個箝制我們的桎梏,更遑論掌握權力者利用自由作為誘餌的另一種控制。《當自由纏成髮絲》這件複合媒體空間裝置作品,一方面現實的呈現了天空、自然、海洋、飛行,甚或社區卡拉OK 店裡的歌唱一角……等畫面,作為呼應生命與生活的日常狀態;但另一方面,藝術家使用了多樣的媒體介質對現實日常進行扭曲或切割,例如摺疊後的非平面攝影、於不規則紙面的投影等。藝術家巧妙的將日常生活中,我們期待的「自由」與現實間的不滿及衝突,透過媒體性介質的混雜錯置,達到隱喻生命追求的某種空洞感,作品同時顯現了生活斷片的詩意與無法逃離現實體制的壓迫張力,如同自由與束縛的同時存在。再回到作品展場的入口處,與紀伯倫詩句並置的是被揉成一團的詩句實體紙本,紀伯倫如先知般的預視了欲獲得真正自由的困難,因此,也更突顯了整個作品看似優雅寧靜的背後衝突性。 評審評語 胡朝聖/獨立策展人 吳家昀的裝置作品「當自由經成髮絲」透過複合媒材形成一個極度私密且情感濃郁的空間裝置,在形式和内容的層次上均創造了令人驚喜的多重可能性。觀看藝術家的作品,首先是在材質的運用與轉化延伸出了創意想像,當觀者進入空間中,順著牆壁、地面、天花板上的物件、聲音、影像、版畫和素描等的多樣媒材剪輯、彎曲、折疊、揉搓並組合,把個人情緒濃縮在如一本日記裡的表現手法,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幻化成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在人們眼前曖昧且詩性般地開放,吸引人們前去探索解謎;對於當代與傳統材質選擇和塑造,讓原本輕盈且再簡單不過的異質媒材在高度精準的操作之下交互對話,強化動態與靜態視覺語彙之間的邊界,立體化了一篇私密的內心獨白,並伴隨著哲學性的自我詰問漫散於其中。另外,則是藝術家在作品情感表達的準確到位,不論從視覺或是身體感的角度,在美學表現的掌握度上形塑出非常個人化的風格。通過夢境般地喃喃自語,對觀者訴說著個人對於生命自由的追尋渴望,空間中的影像拼貼為進入其中之人創造出如蒙太奇般的吉光片羽,生命瞬間像是一場迴光返照的縮時影片,那些曾經歷過的或是想像的片段,比如飛機、波光粼粼的水面、落葉飄盡的樹枝,還有更多朦朧模糊的殘像,都在在訴說著吳家昀從對生命本質狀態的提問,進而策劃出一場藉由作品逃離現實的藝術計畫。此逃離計畫卻如髮絲纏繞百轉千迴,視覺元素參雜著北方國度的冷冽、乾燥與疏離,對應著屬於南國空氣中特有的熱帶濕潤、黏稠和鮮豔色彩,創造出一種對比矛盾的情緒;而陌生男子唱著關於女人生命哀怨的歌曲「桂花巷」,是深深的嘆息與幽怨,透露著藝術家渴望追尋自由又害怕失去的心理狀態。在整體氛圍的表現上有著強烈鮮明的情感對照,它是一扇夢想的窗口,想像著穿越而飛行,飛向世界,但又時不時地又被現實拉回,在充滿著矛盾與哀怨的複雜氛圍之中,吳家的踽踽獨行,緩緩吐露著個人生命的迴圈。
2019高雄獎評審評語
評審評語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
一個灰調幽暗的空間裡,散落在不同角落與牆面的影像、畫面或文字,它將觀者緩緩引入了如意識流般斷片日記的某個文本情境之中。在作品入口的牆面上,一小段引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 Gibran, 1883 – 1931)的代表著作《先知》(The Prophet, 1923)當中的「論自由」(On Freedom),書中藉由主人翁先知阿穆斯塔法之口,闡述人生哲理,包括愛、自由、孩童、時間、善惡等26個主題。透過紀伯倫的詩句,破題了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所處的自我束縛、強大壓抑與蒙蔽。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或許從未真正獲得過,更甚者,人們口口聲聲追求的自由,一旦它變成了目的,就可能翻轉為另一個箝制我們的桎梏,更遑論掌握權力者利用自由作為誘餌的另一種控制。《當自由纏成髮絲》這件複合媒體空間裝置作品,一方面現實的呈現了天空、自然、海洋、飛行,甚或社區卡拉OK 店裡的歌唱一角……等畫面,作為呼應生命與生活的日常狀態;但另一方面,藝術家使用了多樣的媒體介質對現實日常進行扭曲或切割,例如摺疊後的非平面攝影、於不規則紙面的投影等。藝術家巧妙的將日常生活中,我們期待的「自由」與現實間的不滿及衝突,透過媒體性介質的混雜錯置,達到隱喻生命追求的某種空洞感,作品同時顯現了生活斷片的詩意與無法逃離現實體制的壓迫張力,如同自由與束縛的同時存在。再回到作品展場的入口處,與紀伯倫詩句並置的是被揉成一團的詩句實體紙本,紀伯倫如先知般的預視了欲獲得真正自由的困難,因此,也更突顯了整個作品看似優雅寧靜的背後衝突性。
評審評語
胡朝聖/獨立策展人
吳家昀的裝置作品「當自由經成髮絲」透過複合媒材形成一個極度私密且情感濃郁的空間裝置,在形式和内容的層次上均創造了令人驚喜的多重可能性。觀看藝術家的作品,首先是在材質的運用與轉化延伸出了創意想像,當觀者進入空間中,順著牆壁、地面、天花板上的物件、聲音、影像、版畫和素描等的多樣媒材剪輯、彎曲、折疊、揉搓並組合,把個人情緒濃縮在如一本日記裡的表現手法,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幻化成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在人們眼前曖昧且詩性般地開放,吸引人們前去探索解謎;對於當代與傳統材質選擇和塑造,讓原本輕盈且再簡單不過的異質媒材在高度精準的操作之下交互對話,強化動態與靜態視覺語彙之間的邊界,立體化了一篇私密的內心獨白,並伴隨著哲學性的自我詰問漫散於其中。另外,則是藝術家在作品情感表達的準確到位,不論從視覺或是身體感的角度,在美學表現的掌握度上形塑出非常個人化的風格。通過夢境般地喃喃自語,對觀者訴說著個人對於生命自由的追尋渴望,空間中的影像拼貼為進入其中之人創造出如蒙太奇般的吉光片羽,生命瞬間像是一場迴光返照的縮時影片,那些曾經歷過的或是想像的片段,比如飛機、波光粼粼的水面、落葉飄盡的樹枝,還有更多朦朧模糊的殘像,都在在訴說著吳家昀從對生命本質狀態的提問,進而策劃出一場藉由作品逃離現實的藝術計畫。此逃離計畫卻如髮絲纏繞百轉千迴,視覺元素參雜著北方國度的冷冽、乾燥與疏離,對應著屬於南國空氣中特有的熱帶濕潤、黏稠和鮮豔色彩,創造出一種對比矛盾的情緒;而陌生男子唱著關於女人生命哀怨的歌曲「桂花巷」,是深深的嘆息與幽怨,透露著藝術家渴望追尋自由又害怕失去的心理狀態。在整體氛圍的表現上有著強烈鮮明的情感對照,它是一扇夢想的窗口,想像著穿越而飛行,飛向世界,但又時不時地又被現實拉回,在充滿著矛盾與哀怨的複雜氛圍之中,吳家的踽踽獨行,緩緩吐露著個人生命的迴圈。